2025 年 5 月,在央行与证监会联合推出的科创债政策东风下,我国创投行业迎来募资高潮。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,元禾控股、启明创投、深创投等 24 家机构近期通过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募资 155 亿元,其中超 80% 资金将投向智能制造、生命科学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硬科技赛道,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破解 "融资周期错配" 难题提供关键支撑。
一、政策红利激活创投 "长钱" 募集通道
作为《科技创新债券管理暂行办法》落地后的首批规模化实践,本次募资呈现鲜明的政策导向性:
二、头部机构引领示范效应凸显
元禾控股、启明创投等机构的实践,展现出科创债对创投生态的重塑作用:
(一)元禾控股:打造智能制造资本闭环
其 30 亿元科创债设立 "苏州智能制造升级基金",构建 "技术研发 - 中试转化 - 场景应用" 的全链条支持体系:
(二)启明创投:破解生命科学融资痛点
20 亿元生命科学科创债聚焦 "早期研发 + 全球化创新",形成独特优势:
三、科技型中小企业迎融资 "及时雨"
资金的高效配置正在产生显著的产业赋能效应:
四、从政策工具到生态构建的进阶
本次募资高潮标志着科创债从 "试点破冰" 迈向 "规模复制",监管层与市场正形成三大共识:
产品谱系持续扩容:证监会拟推出 "科创 REITs",允许创投机构将成熟科技园区股权打包发行,形成 "投资培育 - 载体运营 - 收益反哺" 的闭环;央行研究将科创债纳入再贷款抵押品,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。
区域创新差异化布局:长三角聚焦智能制造、粤港澳大湾区深耕硬科技跨境融资、京津冀发力原始创新,形成 "政策引导 - 区域特色 - 产业协同" 的资本配置格局。
风险防控与效率平衡:建立 "科创债项目白名单",要求被投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率不低于 60%,中诚信等评级机构开发 "技术成熟度 + 市场转化力" 双维度评估模型,将项目失败率控制在 15% 以内。
"科创债的规模化发行,标志着我国创投行业从 ' 短期逐利 ' 转向 ' 长期赋能 ' 的历史性转折。" 中国投资协会创投专委会会长沈志群表示,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,预计 2025 年科创债募资规模将突破 2000 亿元,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起 "资本供给不断档、风险共担有机制、成长陪伴长周期" 的全新融资生态。当创投机构带着 "耐心资本" 深入硬科技最前沿,我们正在见证的不仅是资金规模的增长,更是科技创新与资本配置的底层逻辑重构 —— 这一 "政策 + 市场" 的协同创新,正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注入穿越周期的澎湃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