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4 月 30 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(以下简称 "促进法"),这部历经三年立法调研、承载着 1.6 亿户民营企业期待的法律,将于 5 月 20 日正式施行。作为我国首部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,全文 9 章 78 条构建起涵盖市场准入、融资支持、科技创新、权益保护的立体化法治框架,标志着民营经济发展正式进入 "有法可依、平等保护" 的新阶段。
一、立法突破:从政策支持到法治保障的历史性跨越
促进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民营经济 "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" 的地位,在市场准入环节建立 "负面清单 + 平等准入" 制度。法律明确规定:"国家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,禁止滥用行政权力设定或变相设定市场准入障碍",针对此前备受关注的 PPP 项目隐性壁垒、政府采购差别对待等问题,设立 "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",要求县级以上政府每两年清理一次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。
融资支持章节创设多项突破性制度:要求商业银行建立民营企业贷款专项考核机制,将普惠小微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宽至各项贷款不良率 3 个百分点以内;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,明确中央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 500 亿元,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;建立应收账款融资公共服务平台,强制要求机关、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在 30 日内完成中小企业账款结算,逾期未付需支付每日 0.05% 的违约金。
科技创新方面构建 "研发 - 转化 - 保护" 全链条支持体系: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统一提高至 120%,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不良贷款补偿比例最高达 70%;建立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制度,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采购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时,对民营企业产品给予 10%-15% 的价格扣除优惠。
二、权益保护:破解三大发展痛点的制度设计
针对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 "玻璃门"" 旋转门 ""弹簧门" 问题,促进法设立专章规范政府监管行为,明确 "行政执法不得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,除安全生产、环境保护等特殊领域外,同一部门对同一企业的执法检查每年不得超过一次"。建立涉企行政执法 "负面清单",禁止将罚没收入与行政执法部门利益挂钩,违规执法造成企业损失的需依法赔偿。
在企业家人身财产保护方面,首次明确 "涉案企业合规整改期间,不得随意查封扣押企业关键设备、核心技术资料",建立民营企业家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特别保护机制。针对近年来频发的产权纠纷案件,规定 "因政府规划调整、政策变化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,应当依法给予公平合理补偿",补偿标准不得低于市场评估价的 90%。
数据权益保护成为立法新亮点,规定 "民营企业对在经营活动中收集的用户数据享有合法权益,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获取、使用或泄露"。建立企业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机制,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,数据交易收入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减按 15% 征收的优惠政策。
三、实施路径:构建 "法律 + 政策 + 市场" 协同推进体系
法律施行后,国家发改委将同步出台 21 项配套措施,包括《市场准入负面清单(2025 年版)》《民营企业信用修复管理办法》等。中国人民银行已明确,2025 年 6 月底前完成全国统一的民营企业征信平台建设,整合税务、海关、水电等 18 个维度的信用数据,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。市场监管总局将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 "双随机一公开" 平台,实现对民营企业执法检查频次下降 40%、问题发现率提升 30% 的目标。
各地正加快配套法规修订,广东省率先出台《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实施细则》,明确建立省级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,每年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;浙江省设立 100 亿元的民营企业转型基金,重点支持 "专精特新" 企业技术改造;上海市推出 "法治护航民营经济三年行动",建立涉企案件 "绿色通道",确保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 60 天以内。
四、专家解读:激活 1.6 亿市场主体的制度密码
"这部法律的最大突破在于构建了权利平等、机会平等、规则平等的法治环境。"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王卫国指出,促进法通过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、融资考核机制刚性约束、创新权益特殊保护等制度设计,破解了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 "市场的冰山、融资的高山、转型的火山" 问题。数据显示,2024 年我国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审批周期为 18 天,促进法实施后,金融机构需在 10 个工作日内完成贷款审批,预计可缩短 40% 的融资时间。
全国工商联调研显示,法律出台后,63% 的民营企业表示 "增强了长期投资信心",38% 的企业计划 2025 年增加研发投入。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:"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、创新产品首购政策,让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上更有底气,我们计划未来三年投入 500 亿元用于智能网联技术研发。"
随着促进法的落地实施,我国民营经济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。这部法律不仅是 1.6 亿户民营企业的 "护身符",更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"推进器"。当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,民营经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,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注入强劲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