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家庭亲子阅读提升计划通过硬件建设与软件服务双轮驱动,正在重塑家庭阅读场景。截至 2025 年 5 月,全国亲子阅读办公室已在陕西延安、四川甘孜等偏远地区建成 20 座公益图书馆,计划三年内扩展至 200 座,覆盖 1000 余所中小学。这些图书馆不仅提供数万册涵盖科普、文学等领域的纸质书籍,更通过数字化阅读资源云平台实现 “线下阅读 + 线上指导” 的联动模式。例如,广州正佳自然博物馆的 “AI 亲子阅读空间”,将恐龙化石展陈与 AI 伴读机器人结合,通过智能规划阅读计划、定制家长专属声线等技术手段,让亲子共读从 “任务式” 转向 “沉浸式” 体验。
在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层面,《家庭教育论坛》等学术平台的建立,聚焦数字化时代亲子关系重构、家校协同机制创新等议题,为政策优化提供智力支撑。云南省近日出台的《家庭教育促进条例》,更以立法形式明确外出务工家长的监护责任,要求每周至少与孩子联系一次,并通过省级家庭教育信息化平台提供线上指导,体现了政策从 “资源供给” 向 “责任规范” 的深化。
北京:全链条 AI 教育生态构建
北京市自 2025 年秋季学期起,全面实施 “三阶递进式” AI 通识课程体系:小学生通过 AI 识别动植物、操控智能机器人完成任务;初中生参与高校实验室项目设计校园智能导览系统;高中生则探索 AI 算法与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。中关村三小的 AI 课堂评价系统、广渠门中学的 “AI 心理智体” 等试点项目,不仅提升学科学习效率 40%,更在国际教育科技竞赛中斩获大奖。为破解师资难题,北京启动 “百千种子计划”,三年内培养 100 名 AI 名师与 1000 名骨干教师,并联合中科院、百度等机构开放实验室,实现城乡学校 “双师课堂” 全覆盖。
甘肃:技术驱动教育资源再分配
甘肃省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,构建覆盖全省的智能化教学资源体系。通过 “AI 课堂评价应用”,每年助力 1 万名青年教师精准提升教学能力;庆阳、兰州等 4 个区域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智能推送,乡村学生可同步获取城市名校的实验视频、名师讲义等资料。值得关注的是,甘肃开发的 “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态势感知系统”,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心理状况,已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早筛早诊早干预,弥补了偏远地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短板。
城乡教育鸿沟的数字化弥合
北京海淀区名校与平谷山区学校共建的 “双师课堂”,通过 5G 技术实现城乡学生同上一堂 AI 课,课程互动率达 85% 以上。甘肃的 “智教甘肃大模型” 更将敦煌文化、黄河文化等特色资源融入教学,使乡村学生在学习 AI 技术的同时,增强文化认同感。这种 “技术 + 文化” 的双重赋能,正在重塑教育公平的内涵。
家长教育能力的技术赋能
针对农村地区家长教育资源匮乏问题,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 “错题智能分析” 功能,农村学生使用率达 67%,AI 生成的个性化训练方案显著提升学习效率。北京经开区试点的 “AI 心理顾问”,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家长提供亲子沟通策略,使家庭冲突率降低 58%。这些技术应用不仅缓解了家长的教育焦虑,更推动家庭教育从 “经验驱动” 向 “数据驱动” 转型。
尽管取得显著进展,教育数字化仍面临多重挑战:农村地区仅 23% 家长能熟练使用 AI 学情诊断功能,而一线城市学生日均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已达 4.2 小时,部分家长陷入 “屏幕依赖”。为此,教育部最新发布的《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(2025 年版)》明确要求,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,教师需在课内适度引导技术应用。这一规定既保障了技术使用的安全性,也为构建 “人机协同” 的教育新范式划定了边界。
从 “技术工具” 到 “教育基础设施”,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教育资源的分配逻辑。当甘肃乡村学生通过 AI 与北京名师对话,当广州家庭在博物馆中体验 “科技 + 人文” 的阅读新场景,这些实践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——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成长,让每个家庭都能在共读共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