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外资增配中国科技股的结构性转向
在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,中国资产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重估。2025 年一季度数据显示,QFII 对 A 股科技成长股的持仓总量突破 25.54 亿股,其中机械、电气设备、化工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获集中加仓。韩国投资者对中国科技股的月度交易额环比激增 200%,电动汽车、人工智能、芯片等领域成为配置重点。这种趋势的背后,是全球资本对中国科技突破的重新定价 —— 高盛测算显示,AI 技术突破预计每年提升中国上市公司盈利 2.5%,推动股票公允价值区间上调 15-20%,吸引超 2000 亿美元增量资金。
结构性转向在港股市场尤为显著。恒生科技指数年初至今涨幅达 43%,跑赢全球主要市场,外资对软件服务与技术硬件的流入规模分别达 65 亿港元与 272 亿港元。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作为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,2024 年对中国互联网股票的持仓市值增加超 70 亿美元,腾讯、阿里巴巴、美团等成为其核心配置标的。这种 "战略级增配" 印证了国际长线资金对中国科技产业竞争力的深度认可。
二、AI 技术突破:驱动重估的核心引擎
以 DeepSeek 大模型为代表的技术突破,正在重塑全球科技产业格局。云从科技自主研发的 "从容大模型" 在国际权威评测中位列全球前三,其多模态架构将算法效率提升 26%,并在金融、政务等领域实现商业化落地,合同审查准确率达 92.3%。这种技术突破直接转化为企业盈利改善:昆仑万维一季度海外业务收入达 16.7 亿元,同比增长 56%,AI 音乐、短剧平台的年化流水收入分别突破 1200 万美元与 1.2 亿美元,验证了 "技术 - 场景 - 变现" 的闭环逻辑。
高盛构建的中国 AI 投资框架显示,半导体与基础设施板块因算力建设初期的资本投入曾领涨市场,但随着 AI 资本支出周期放缓,数据和云、软件及应用领域因其较低估值与高增长潜力成为新焦点。例如,阿里巴巴凭借 AI 广告优化与云计算结构性增长,被高盛列入 "确信买入" 名单;百度则因多年深耕大模型研发,在智能驾驶与文心一言应用场景中展现出差异化优势。这种从 "硬件红利" 向 "应用红利" 的转移,标志着中国 AI 产业正从预期驱动转向业绩驱动。
三、政策协同与制度创新的双重赋能
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政策创新,为全球资本提供了制度性保障。2025 年全国两会提出 "人工智能 + 量子科技" 双轮驱动战略,财政赤字率目标 4%、专项债规模 4.4 万亿元重点支持算力中心等新基建。高新技术企业享受 15% 的企业所得税优惠,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 100%,技术转让所得免征或减征所得税,直接降低企业税负。地方政府层面,深圳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最高 100 万元补贴,上海通过数百亿元专项基金支持中芯国际等半导体龙头扩产。
资本市场改革进一步优化外资流入环境。北交所设立 "耐心资本专板",允许未盈利硬科技企业通过 "研发管线估值" 上市,市值门槛降至 5 亿元,并试点份额转让平台实现流动性分段退出。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后,91% 的加征关税被取消,政策组合拳显著缓解了外部不确定性。这种 "宏观调控 + 微观改革" 的协同效应,使中国资产在全球资本配置中的吸引力持续提升。
四、长期资金的战略布局与生态重构
主权财富基金与国际资管巨头的行动,勾勒出全球资本的新地图。新加坡 GIC 通过参与中微公司 25 亿元定增,深度布局半导体设备领域;阿布扎比投资局旗下 Lunate 基金接管 G42 的 42X 基金,持有字节跳动、京东等科技巨头股份,构建覆盖通信、清洁技术、云计算的多元化投资组合。这种 "产业 + 资本" 的联动,不仅带来资金支持,更通过技术合作与市场渠道赋能中国企业。
外资公募的持仓动向揭示了成长风格的回归。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一季度重仓腾讯、阿里巴巴,富达传承 6 个月 A 增持科大讯飞、晶泰控股,路博迈基金则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与半导体设备国产化。机构普遍认为,中国 "工程师红利" 与 "科学家红利" 的叠加,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竞争力,而 AI 技术突破则成为激活这一潜力的关键变量。
五、挑战与未来:在博弈中寻找平衡
尽管前景广阔,中国科技股仍面临多重挑战。美国扩大对华芯片出口管制,限制 16/14 纳米及以下先进逻辑芯片出口,迫使中国企业加速国产替代。华为昇腾 910B 芯片性能已达英伟达 H20 的 85%,价格却低 30%,吸引 500 余家合作伙伴加入其生态。这种 "压力倒逼创新" 的模式,虽短期内推高研发成本,但长期将增强产业链韧性。
地缘政治风险与技术标准博弈仍是隐忧。美国科技巨头联名警告,对华封锁政策导致英伟达 2025 年芯片销售额下降 28%,而中国 AI 芯片市场规模逆势增长至 300 亿美元,国产化率突破 30%。全球 AI 生态正呈现 "CUDA vs 昇思" 的双轨制趋势,中国计划发布《自主 AI 框架标准》,推动技术生态自主可控。
展望未来,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重估将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。随着 AI 技术的持续突破、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,以及国际机构对长期价值的再发现,中国科技股有望在全球资产配置中占据更重要地位。正如长江证券王鹤涛所言:"这既是一个需要警惕短期过热的风险期,更是一个不能错过的产业趋势布局窗口"。唯有在技术创新、制度开放与风险管控之间找到平衡点,才能让中国资产真正成为全球资本眼中的 "战略锚点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