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此次审查聚焦两大核心领域:在线课程真实性与学制合规性。根据《关于对部分国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的公告(七)》,法国巴黎东部高等教育集团、欧洲管理学院等院校被纳入重点审查范围,涉及项目需提交完整成绩单、出入境记录及课程大纲等材料,审查周期延长至 60 个工作日。
审查机制呈现三大创新:
前置学历穿透式核验
申请人需通过学信网验证高中、本科等前置学历,发现造假者直接列入黑名单。例如,某学生因伪造国内本科学历申请英国硕士,被系统自动拦截并触发联合惩戒。
学制与学习时长双核查
对一年制硕士项目,要求提供院校出具的学习时间证明,若实际就读时长不足学制的 60%,需额外提交课程考勤记录。某菲律宾高校因允许学生 “网课 + 集中面授” 仅 3 个月即毕业,其认证申请被批量驳回。
动态风险预警机制
教育部建立 “认证数据异常监测模型”,对认证通过率突降、投诉率超阈值的院校自动触发审查。2024 年该模型已预警 28 所院校,其中 13 所被纳入重点审查名单。
近期曝光的 “环球小姐学历造假案”,撕开了 “水硕” 黑产的冰山一角。28 岁的李思萱花费 38 万元购买伪造的哥伦比亚大学文凭,成功骗取香港大学硕士录取。其 “套餐” 包括伪造邮件往来、虚拟上课记录,甚至篡改港大毕业证日期。最终,她因伪造文书罪被判监禁 240 天,成为首名因学历造假获刑的公众人物。
这并非孤例。蒙古国某私立大学 2024 届 67 名中国毕业生中,超 80% 因 “课程设置与宣传不符” 未获认证。该校声称提供 “全日制面授”,实际仅安排每周 6 小时线上课程,且论文指导由国内中介代劳。此类 “镀金式” 留学,本质是利用信息差收割国内学生。
政策实施以来,“水硕” 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。2024 年学历认证驳回率同比上升 37%,其中 70% 集中在管理类、艺术类等 “重灾区”。某中介机构负责人坦言:“过去主推的菲律宾‘保录取’项目,现在已无人问津。”
教育部的 “组合拳” 正重塑留学市场生态:
院校筛选机制优化
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新增 “风险院校” 专区,收录 28 所被审查院校信息,累计访问量超 500 万人次。留学生选择院校时,更倾向参考 QS 排名、课程设置等硬指标。
中介行业洗牌加速
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展 “留学服务专项整治”,查处虚假宣传案件 127 起,涉案金额超 2000 万元。正规机构开始推出 “学历认证保过险”,通过全程跟踪材料审核降低风险。
就业市场回归理性
央行、外交部等部委在 2025 年春招中明确要求 “优先录用认证院校毕业生”,部分国企将 “海外学历认证” 纳入招聘硬性条件。某猎头公司数据显示,认证院校毕业生起薪较非认证者高 18%。
教育部正推动建立 “教育 - 认证 - 就业” 闭环治理体系:
国际合作深化
与法国、菲律宾等国签署学历互认备忘录,建立跨境数据核查通道。2025 年 4 月,中法联合查处某 “双学位” 项目,其颁发的法国文凭因课程缩水被双方同时撤销认证。
认证技术升级
试点区块链存证系统,将课程记录、考试成绩等上链,实现学历证书全生命周期可追溯。首批 10 所高校的认证数据已接入该系统,验证效率提升 40%。
公众教育普及
推出 “留学防坑指南” 系列微视频,通过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传播。其中《3 个月拿硕士?警惕这 5 种陷阱》单条播放量破千万,带动相关话题阅读量超 5 亿。
正如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负责人所言:“我们既要为真才实学者架起‘直通车’,也要为投机取巧者筑起‘防火墙’。” 这场旨在净化留学环境的改革,不仅关乎个体权益,更关乎国家教育主权与人才战略的长远布局。随着审查机制的持续完善,“水硕” 终将成为历史,而真正的留学价值,将在阳光下重新绽放。